黄金质押贷款有风险吗?
近日,黄金质押贷款引起各界争议,该业务的出现和开展,是否意味着新的贷款模式诞生?这种业务是否安全?是否有风险?带着这些问题,找法网小编采访了北京浩泰律师事务所李薇律师。
李薇律师表示,从现有法律来看,黄金质押贷款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但是,鉴于黄金特殊的财产属性以及市场波动较大等原因,这种贷款方式的风险控制难度较大,一旦操作不规范,黄金的合法处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从实践中来看,风险的发生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极大。
据李薇律师介绍,黄金质押贷款,又称黄金回购,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一种贷款方式。提供黄金质押的借款人需要借贷资金,可以将黄金作为质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贷款,在贷款还清之后,银行归还所质押的黄金。黄金质押贷款的出现为一些有资金需求却有抵押物瑕疵的客户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但同时也给银行的风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于一般的有形资产,黄金具有不限地域、不存在找零、便于携带且可隐匿等特点,这些特性增加了黄金交易和保管的难度。尤其是当黄金作为抵押物属于异地交易时,如何保证黄金的合法、干净、可处置是贷款行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假如贷款行在放此笔贷款时,仅是以满足信贷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由而盲目放出的,所负风险责任是很高的。假如放款后,国家正式提出规范“黄金回购”业务,或黄金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或回购人不能如期支付利息或到期不能归还本金,那么,在贷款行提出司法维权时,可能面临着抵押物(黄金存量)的不合法、不完整或不具备处置条件的风险,甚至由于对黄金“一箩筐”的混乱处置而使自己陷于重大诉讼和败诉境地。
李薇律师同时提醒,就算贷款行能够对黄金进行合法的占有与管控,但黄金质押贷款属于封闭性贷款。在借款人到期不能支付贷款时,贷款行只能就质押的黄金变现受偿,由于黄金价格存在波动。如果黄金下跌的话,贷款行损失无法挽回。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对于贷款行来说,黄金质押必须采取混合管理,即除了对流通性较强的黄金品种采取实时监管办法以外,对有些价值较高的黄金品要抽查,避免借款人暗地里处理抵押黄金,使得贷款行蒙受损失。如果采用全程监管,成本高很多,而收益却难以保证。
据悉,黄金质押贷款业务实际自2009年就开始在一些银行试水泡,并在部分银行逐渐普及,但一直未受到监管部门认可。今年4月下旬,监管部门突然发布《关于禁止银行从事黄金质押贷款业务的通知》,明令全国各银行立即停止黄金质押贷款业务。
就在各银行正打算“退场”之时,5月1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发布了《关于开展信贷资产资产证券化审批工作相关事宜的征求意见》。“本次意见稿的第31条明确了‘基础资产不包括以房地产及相关资产为核心的信贷资产’;而此前,2012年12月,银监会公布了《固定资产证券化业务通用指引》,明确基础资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合法所有权,愿意并通过证券化转让取得一定资金,并有望增值的下列资产,包括债权及债权项下的抵押权、质押权:(一)高速公路权益、房地产项目资产和设施、电站资产等抵押类资产;”
小编注意到,此次基础资产不包括以房地产为核心的信贷款。那么黄金质押贷款是不是可以入列了?毕竟黄金不同于地产业务,黄金业务具备可替代性,用其他等量资产替换,黄金的金融属性不灭。
在李薇律师看来,从长远来看,黄金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其金融内涵会逐步得到开发。但从当下而言,黄金市场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完政。对于贷款银行而言,在当前国家宏观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背景下,以黄金质押的信贷投放应该谨慎,可先观察一段时间,待形势更为明朗之后再做决策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