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内脏怎么煮好吃?
说到膻气,就不得不先聊聊“膻”这个字。 “膻”的字形演变如下: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之中,字形类似于现在的“膻”字,但是其中含有“月”字。可知“膻”的古音与“肉”相同,属于月部字。 《说文》解释“膻”:“羊肉气味也。从肉类,从膻。”可见“膻”的本义就是羊肉的气味。这正好与“腥”“臊”等字的本义相近,都是指动物的气味。
不过有趣的是,这些文字在古代并没有表示同一事物的统一意思。“腥”在古文中经常用来指鱼和猪肉的气味,并且读音与“腥”相通;而“臊”字则经常用于形容鸡和猪的生理现象或气味,并且读音也与“臊”相同。至于“膻”呢,它只用来形容羊肉的气味。这些字古代的意思并不统一。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么多形容动物气味的字,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一个词呢?原因就在于佛教。 我们知道,汉传佛教是从汉代传入中国的,而汉传佛教僧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化缘来的粮食,可是他们是不吃肉的(虽然现在有很多寺庙破戒了)。为了弥补食物中缺少的营养元素,他们就做了这样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用豆粉做豆腐,然后取汁做成豆腐脑食用。
当然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食物产生了独特的风味,也就是如今的“豆腥味儿”。这种味道被僧侣们称为“膻味”,并用一个字来表示——“羶”(后来汉字简化时,将“羶”简化成了“膻”)。由于和尚的数量众多,而且地位高,又有化缘这一绝招,因此她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是可以不受人指责的。所以这种独特的味道就被流传了下来并被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