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字属五行什么?
「希」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形容词和副词用,表稀少、希望的意思(详见百度百科);但在古汉语里,“希”字的含义比现在要丰富得多。 先说它的本义是什么吧!《说文解字》里说得很清楚: “稀,疏也”“希,罕也。”可见,在古代汉语语境下,两个字的含义其实差不多。 它们都是用来形容东西的稀疏程度。
而这两个意思跟《易经·系辞》里的说法是吻合的——在《易经》里,“希”和“稀”被合称为“希夷”,并且有着不同的使用场景: 在卦爻里,如果一爻为阴,或者三爻都为阴,这一爻或者这三爻就是“希”;而如果五爻为阴或四爻为阴,那就是“夷”了。
在《周易集解》里,王弼说得好:“无物而不济,无往而不通,故曰‘希’;不违其正,不逆于理,故曰‘夷’……当位则进,不得其位则退,故‘希’者少进,‘夷’者道大至而无所不居者也。” 其实,这个解释非常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上古时期人们对于事物阴阳属性的判断原则与标准——当然,这里所说的“事物属性”并非是指事物的物理性质,而是指它们的社会属性。
所谓社会的属性其实就是人赋予它们的意义。比如说,《周易·乾》里的“九二”是阳爻,但却是以阴爻来标示的,因为这里是“希”而非“夷”——因为它处于第二爻的位置,而且下卦是“乾”所以它得刚,上卦又是“兑”而兑又主少女,所以说它是“女后”——这就是人们给事物所赋的意义。
至于为什么要在“希”和“夷”中间加个“少”或“大”呢?道理也很简单:凡是有“初九”的都“小”都“少”,凡是上九都“大”都“多”嘛! 而这个所谓的“位”到底是什么呢?
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名分”的问题罢了。只不过在上古人眼里,万物有名有分,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呀。就像上面这张图所示的那样——“天”下面那个圆圈代表的就是“名”,而这个圈圈上面的那几笔线条就代表这个“名”被赋予了具体的东西之后所体现出的形貌特征。 所以你看,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是有形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虚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