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五行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感人。 提问者应该是一个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的人(从问的问题来看)。但是可能忽略了《易经》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阴阳与五行。 五行并不是一种物质——就像阴阳不是一种色彩一样。它们是五种运动(作用)方式,这五种运动(作用)方式是相互关系的。这种关系可以用“生、克、乘、侮”来表述。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循环的,是动态平衡的。 “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孙。”“金旺得火,方成器皿;水旺得木,方成浩荡;土旺得金,方成万物之母....”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以称之为“生生之道” 相生的两个元素间的关系是互作用的,而不是单向的。就好像我们说的“一分为二”,其实应该是“一分为四”,两部分各占50%,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五行中的任何一个元素过盛或不及都会引起相应的失衡,这时需要用“克我”或者“我克”的方式来恢复这种动态的平衡。所以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形容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过程其实就是基因表达与调控的过程。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基因组”,这个基因组就是一个有机体的遗传物质。它包含了决定该物种各种性状(包括外形和生理特征)的DNA序列。这些DNA序列在一个有机体内部通过表达与调控来完成它们的功能。
而五行相生相克的过程就类似于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五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人体一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基因组会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别,会有大量的基因被激活,也有大量的基因会被抑制。而且这种表达是相对而言的,是没有绝对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同的父母,相同的抚养方式,相同的生存环境,却有差异非常大的子女的原因所在吧。
厉瑜优质答主仁的五行,指的是仁义、礼仪、智惠、诚信和音乐。“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运行(行)不息、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两千多年来,五 行成为阴阳家、墨家、农家、法家、儒家等学派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宇宙观,也成为中医诊断疾病、分析病理变化和选择治疗原则的理论依据。五行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由朴素认识到机械化的演变过程。汉代,五 行被统治阶级利用到政治和思想领域,以五德终始说神化封建帝王的统治,董仲舒新儒学的三纲五常说又把五行纳入封建宗法制度,使五行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直到近代,五行才渐渐退出政治和思想舞台,变为专属于中医药学和中国式象数哲学的术语。
一、仁义行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在继承商周礼乐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内容的道德理想人格。仁是内修的品质、外行的规范。而义则是行仁的法则。行仁要合于义,因此,仁与义是密不可分的。
二、礼乐行
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礼的功能,最重要的有三:尊尊、亲亲和贤贤。所谓“尊尊”,就是要使有尊贵的地位的人保持他的地位、“亲亲”,就是要使亲人之间保持亲密;“贤贤”,就是要使有才能的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的施展。
三、诚信行
信是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神之间交往的准则,信作为一种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极为广泛的适用,从祭祀到政治,从交友到教民,信都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四、不伐行
伐是指一个人自我炫耀,或对他人的毁谤来说三道四,孔子讲的“不伐“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要毁谤他人,二是为人处世应循道谦诚,不可自我夸耀,妄自尊大。
五、不患寡患不均行
这里讲的是分与和或分与合的关系。分是和的基础,只有明确各自的职分和职责,才能达到内部的和谐,才能有效率和生产力。
在儒家的“五行”中,仁、义、礼、信、和在性质上既是理念,又是法则。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以“和”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体系,而“五行”中的内容也是以和谐为特点。儒家通过“五行”所实现的“和”,是一种社会性的和谐、理性化的和谐,它不取消差别和矛盾,而是用理智化解矛盾,消释冲突,使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关系在矛盾中达到和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