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埃及伊蚊吗?
伊蚊,又称疟蚊,是蚊子中的一大类群,属半翅目(Hemiptera)、蚊科(Culicidae)、伊蚊属(Aedes) ,具有刺吸式口器,雌雄异形。其中,雄蚊体色多呈黑色和深色,雌蚊体色多为淡色或深灰色。 成蚊体长约3-4cm,腹宽背厚,体型近似家蚊Mansonia,但体色通常较浅。头部和胸部有白色和褐色的纵向条纹;前胸盾片上有两条明显黑条;后侧窝内有一对明显的褐色端圈。腹部第7节背板的后方有2个突出的尾叉,尾叉之间的中央有1个椭圆形或梨形的尾板(图6)。
生活史简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在我国的自然发育周期为50天左右。卵生于水里,幼虫期可生活在池塘、水沟及水中植物茎叶上,也可生活于含盐度较低的海水及湖泊、水库等的水域中。卵孵化后幼蚊在水中浮游,靠吸收水分存活,不久即钻入底泥中,形成蛹并羽化成蚊。 雄蚊以吸食花蜜和其他植物的汁液为主,雌蚊则必须吸血(人血或者牛血等动物血液)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当雄蚊发现目标后,会靠近静止的宿主,用口器刺进皮肤,将消化酶注入体内,进行消化分解,此时宿主只会感觉到轻微的刺痒,并不致严重不适,且仅数秒就飞走了。而雌蚊则需要比较浓厚的血液,往往要反复叮螫数次才能将血液吸饱。被雌蚊叮咬时,常常感到奇痒难耐,不断搔抓,还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出现红晕、风团,严重的甚至发生高热、贫血、肝肾功能损害等。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伊蚊种类约有2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已知的有十余种,常见的有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日本库蚊、白纹伊蚊等等。不同种类的伊蚊,其生存环境和嗜血性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传播疾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