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适应幼儿园?
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同时也是一个适应过程。适应的过程取决于孩子自身素质、幼儿园环境和教师的要求,虽然家长在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其实质性的作用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和家长的交流,得到了一些启发,总结如下:
我们暂且把整个适应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适应期”。即幼儿到园后,因为环境的改变和以往生活方式的差异,而产生一些身体不适和心理紧张。此时,孩子常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行为上也出现一些异常,甚至是对抗行为。同时,身体上也出现诸如头痛、腹痛、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身体的反应。
第二阶段的“磨合期”。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幼儿生活已基本有序,也建立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对环境也有所认同和好感,但是并非完全适应。此时,常表现为情绪较稳定,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但学习情感淡薄,学习品质不佳,且易退缩或逃避。
第三阶段的“成熟期”。幼儿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及作息时间已基本适应,在各个方面(包括生活、社会性、学习等方面)都比入园时有了明显的起色,不仅基本具备了在园生活卫生习惯,与师幼的关系也很融洽,跟同伴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和竞争的关系,而且在情感上实现了“移情”,即对老师和同伴有了感情。
当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经历这3个阶段,有的幼儿未等第三阶段的“成熟期”出现就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也有的幼儿则是在“成熟期”后继续留在幼儿园学习,直到升入小学。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1、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生活规范。所谓生活规范,就是幼儿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幼儿园里的一日生活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幼儿在家里却往往没有这样的纪律。所以,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在家中也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有些幼儿因在家中受到了家长的过分溺爱,在与其他幼儿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容不下别人,动不动就与人争执,甚至打架,致使同伴不愿与之交往。这种现象在家庭环境下,家长可以教育子女宽以待人;而在幼儿园环境下,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如开展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与竞争;又如采取“平等民主,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培养幼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帮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