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称呼卧室?
“卧”,从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人体就寝休息的地方。《礼记·檀弓下》中有言:“君枕席,夫惟其故。”孔颖达疏曰:“此言国君之寝处也……”可见,古时对“卧”是有明确规定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资格享受。 普通百姓当然没有资格睡在床上(当然,可能也没有床),他们一般席地而卧,就是在地上铺上垫子,躺下来睡觉。这从我们现在的汉语中,就能寻找到些证据——我们的方言中还保留了一些古词语,比如“窝”、“兀”,还有文言文中的“吾”“我”等,这些字的本义都是指“睡卧之处”,可以说都是我们语言文化的源头。 那么有没有表示“卧”这个起居活动的专用词呢?当然是有的,这个名词就是“寢”(qǐn),《说文解字·示部》记载:“寢,尊尸之所。从示,寢声。”可见“寢”的意思就是从祭祀祖先的神龛,引申为死者停尸之室。那么“寢”的本义也就是死者的住所了。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寢”的词义发生了转变。唐代学者颜师古注疏《汉书》时,曾专门解释了这个字:“寢者,息也……今人之言寐而欲眠,亦曰‘寢’。”“寢”后来被用于指代睡眠,成为“卧”的通假字。并且这种用法流传至今。 所以,古代的帝王将相是拥有自己的“臥房”的。而我们普通人就只能“寢”于地下或稻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