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在五行里属什么?
明代共有16帝,如果按《洪武正韵》来分,那么有7人属木(包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4人属火;2人属土;5人属金;3人属水。 具体是:
属木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孝宗、世宗
属火的:神宗 属土的:宪宗、昭宗 属金的:闵宗、睿宗、太宗(成祖)
属水的:代宗、景宗 另外,明代尚有恭宗和肃宗,但他们的庙号后来被改成了穆宗和睿宗。
因为历史记载中二人的庙号原本就有错误。如《明史·列传第二·太宗》云:“代宗即位,尊为成祖,庙号太宗”,但实际上,成祖只是太宗的谥号而已。又云:“世宗即位,上尊号为圣烈文襄王”,实际上应该为世宗上尊号为“成皇帝”。
以上二例说明,给先皇加上美名,是明朝特有的风俗。这显然与朱棣篡位后害怕前朝皇帝在天之灵责怪有关。
五行,意即五种运动形态,为中医基本哲学思想,亦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宇宙观。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在人体,则以五脏分属五 行,又以五脏为中心,把与人体有关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归类于五行。五行动态关系有相生相克及其反向秩序被破坏之后的相乘相侮。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 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关系则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属相与五行对照关系为:
子鼠(水)丑牛(土)寅虎(木)卯兔(木)辰龙(土)巳蛇(火)午马(火)未羊(土)申猴(金)酉鸡(金)戌狗(土)亥猪(水)。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五行”,一 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洪范》中,尚书·周书·洪范其实际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生活用材来源的木、金、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后被天 文历法家用于归纳天体的运动规律。木星称为岁星,围绕北天极每十二年运行一周;金星称为明星或太白,以约40个月的周期在七曜中运行速度最快。故古人在金 星(主要为岁星)的周年运转中分为五次,即以五来概述天体的运行规律。
土、木、金、火、水五行的最初来源是来源于五方五材。西土,南海,东木,北海,中夏(土),南火,西金。
五行学说是中国的一种古老哲学思想体系,与中医有不解之缘,中医学就是运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又用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结构和功能整体性和统一性,以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