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有哪些企业?
制造业,按照行业分类,主要包括: 食品饮料、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服装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介质制造;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日用化学产品建筑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塑料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 其他制造业 这些行业的制造商,都是属于制造业的企业类型。
还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以及其他单位(即制造业的生产企业)也称为制造业的企业。不过现在也有很多企业改变了以前的以行业分类方式,而采用产品分类方式,也就是不区分具体的行业,而是根据企业经营的产品是否相同或相近来划分企业的类型。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性质的制造型企业,不过没有在这139行业中,所以不能直接选用上述的行业代码来表示。 比如: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环保公司等等,不能用前面给出的代码表示。如果要用代码表示的话,则需要到统计部门的官网进行查询了。
制造商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企业和技术/质量主导型企业。
市场主导型企业:以追求“收入、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领先”、“资金快速回笼”为主要目标,一般此类企业多采用“同质低价”或“差异化高价”的策略,通过提高销量或品牌溢价来获取收益。此类企业更关心产品是否被渠道商/用户接受,是否能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化的收入和利润,因此在产品开发时,研发、营销、制造、服务等职能部门的配合非常到位,确保产品能“以终为始”进行定义和研发,保证产品最终在市场端“叫好又叫座”。
技术/质量主导型企业:以“技术创新、追求质量”为经营策略,通过创造性的技术和卓越的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这类企业主要依靠研发部门和制造部门的紧密结合来推动产品技术和质量的创新,通过“研产联动”不断迭代优化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但往往在定义产品之初,其市场部门介入度不高,使得部分产品在技术/质量领先的同时,并未满足或者完全满足实际的市场需求。
制造业企业盈利模型一般为“收入=销量*价格”、“利润=收入-研发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分销成本-服务成本-管理成本”。从盈利模型来看,企业如果想“提升利润率”,可采取双保险策略:
从分子角度增加收入:在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企业需要加大销售力度,提升产品销量;在销量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提升产品售价,增加产品溢价(采用差异化的技术、性能、设计等,提升顾客忠诚度和产品溢价能力)。
从分母角度降低总成本:从技术方面通过产品创新和制造工艺突破、设备/物流/管理自动化升级、质量提升等,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采购、制造、分销、服务、管理”五大成本;从管理方面,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周转率,降低财务成本,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
上述提升收入、降低总成本的策略,本质上都是以“提升顾客满意度和产品溢价能力”为目标。从分子分母联动来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管理升级等手段降低总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顾客满意度提升和产品销量增加,同时增加产品溢价能力,最终提升利润率。因此,制造业企业能否实现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处理好“质量、成本、交付、服务、创新”这些制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定价、销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制造业本质上依然是服务业,制造企业只有以“顾客价值最大化、顾客满意度”为核心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造效率提升”来“降低产品总成本,提升质量、交付可靠性和服务水平”,并在“价值定价”的前提下,通过“销量的不断攀升”才能实现“收入和利润的最大化”,最终赢得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