瓴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瓴”字的五行属性,应该是“土”。 有人说是“木”,理由是“瓴”字上面是“巾”,古人把头发扎起来,称之为“簪”或“钗”;把头发放下来,称之为“髫”、“鬟”等;如果盘起来又散开了,那就叫做“瓴”。所以“瓴”的解释应该与头发有关。
其实,从“巾”字衍生出来的字,跟头发有关的确实不少,比如“笄”“髲” “髢” “鬀” “剃”等等。但是,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瓴”差别很大。 如“笄”(音jī),本义就是一种簪子,用于固定发髻。
“髲”(音bì)是女子头上饰用的假发。
“髢”(音dí)也是女子头上饰用的假发。不过这三个字现在都用同音字代替了。
“鬀”(音tì)是剪发,“剃”(音tì)是刮胡须。这两个字现在也通用。
只有“翎”(音líng)字是专门表示像野鸡翅膀一样的羽毛。 可见,“瓴”并不是从“巾”字得到的解释。而且古代男子也蓄长发,同样也用“笄”扎起头发。《礼记·昏仪》就说得很清楚:“主人进巾栉(zhì),宾出。”这里的“巾栉”就是指用来缠头发的东西。
再说了,古代男子也留胡子,也有必要剃胡子或者刮胡子。秦始皇就是留着络腮胡子的。 我认为“瓴”字表示的意思应该是“瓦顶上的流水槽”。理由有二:
第一,这个意思更符合“瓴”的字形结构。因为“檐”字从字形结构看,也应该表示的是房檐下的结构。而“瓴”字下部是“领”,表示的都是衣服领口和衣襟。那么它的上部就应该是一个盛水的容器。而这个容器必须有一个形状,那就是“长方形”。因为只有长方形的水池才可以有“流水槽”。其他的形状都不可能具有“流水槽”。
第二,古汉语里有很多词都来自日常生活。那些看起来很抽象的词很多其实都是日常用品。“岭”表示的山脉,“伶”表现出来的戏曲角色,“聆”表现的听到等等。这种造字方式在古代汉语音节中也很常见。一个音节往往表示的就是一个事物。如“鸡(基)”“饥”“姬”“玑”“枳”等等。所以我认为“瓴”所表示的意思应该就是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