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土在什么季节?
农历二月,惊蛰至春分之间。因为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而春季的月令都是由阴历推断的。 至于为什么是二月呢?其实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导致的。每年春分(3月20日或21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方。而每年的冬至(12月22日或23日)和夏至(6月21日或22日)时,太阳的直射点分别位于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处。 由于冬至和夏至都有“极”字,因此被称之为阴阳极。其中冬至阳极,夏至阴极。
那么由于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温度也越来越高;到了春分时节,白天夜间一样长,温度则持平。所以《春秋繁录》有“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之说。 在冬至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及南移动过程中,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逐渐增加,大气层中的水蒸气等也在不断增加。直至春分时节,达到相对平衡。所以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声发,三候始电。 其中二候之雷声发就揭示了春天五行属木,而木生火。
五行土在两个季节的过渡期和每一个季节的最后一个节气,土行从夏往秋过度时,由热而凉,燥邪更易伤于肺,同时燥也容易为土行所用,化为润土。因此这段时间的土行是湿土,五行喜木生,主财富,最忌金克。从秋往冬过度时,由凉而寒,寒邪易伤肾,同时也容易为土行所用而化为黄土。因此这段时间的土行是寒土,五行喜水生,主事业,最忌火克。而在每个季节最后一个节气因时令而异,按五行相生的规律依次为寒土、湿土、黄土、红土。
“土”的五行特性为“土爱稼穑”,象征着万物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能力。“稼”是种植庄稼,“穑”为收获谷物,指的是土地有载养万物,生长化育的特性,因为大地能够生化滋养万物,故“土”又有“生化之源”、“万物之母”的美称。
中医把“土”所具有的“生化”特性运用于说明人体的脾胃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因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管化生精、气、血,主管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物质,同时对于人体全身的肌肉有直接的营养作用,故中医称脾“主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