茔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中关于“茔”字的解释如下: 《字汇补》云,本作營。又音嬴。葬地也。从土、营声。 《正字通》云:墳也。俗書作瑩。 《玉篇》亦同。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莹”字显然更合适一些;但若论及“坟”的字义,似乎又说不通了些——清人编撰的《康熙字典》中收录有“墳”字,并引《說文·山部》“墳,土高起也。”可见“墳”字的本义是形容土地隆起的样子。
然而《说文解字·穴部》中却无“墳”字,仅有“隱”字: “隱”字在许慎的时代即指“坟”的意思(见《漢典》)。《說文》“隱,冢墓衣椁。从穴、隐聲。”“俑”字也源于此義:“俑,葬器。象形。”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墳”和“隱”在字源上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而且前者多用于地名、人名等,后者则主要指称坟墓,为什么“瑩”字能够成功挤进“墳”字的行列呢?
我想可能的原因在于:东汉以后,“墳”字的字形发生了演变,上部结构由“阜”变为了“士”,下部结构由“豊”变成了“皿”,而中间的“文”字则始终不变。这种字形上的细微变化导致了“墳”与“隱”在字形上的混同。
至清朝末年,“坟”字的字形已经和“陰”字完全一样了(参见《康熙字典》插图),因此人们只好根据读音给其分了个“墳”姓。而“瑩”则是个形声字,从玉、瑩聲。
由于古人造字讲究“六书”,声符“瑩”表意,所以“瑩”字的本义应该和玉石有关——“瑩”字在古文字资料中主要指称的美玉,均具五色,而五色美玉之所以值得珍视,是因为其“溫潤而有光泽”,这和他被用来称呼墓地有什么关系吗?我认为是有关系的,因为“温潤有光泽”描述的不是玉石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