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五行属性是什么?
《康熙字典》中记载,“《广韵》《集韵》《类篇》并胡乖切”,音同“骸”。 也就是说,字面上来看这个字的读音和意义是清楚的了的——形声字,从白,亥声。读作hái。本义指雪。 然而,“骸”还有一个读音xié,这个读音又是什么意思呢? “骸”的第二个读音xié,《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徐锴注曰:“骸,骨大也。”“骨大”也就是骨架大的意思,引申为形状像骨骼一样凹凸不平。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有一条注释很好玩,他说:“此字当从《玉篇》,俗作‘骸’,非。《集韵》作‘’,亦讹。”就是说“骸”的字形其实是错的,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但是人们都误写了,于是错就错了,也没办法纠正了。
那么为什么一个雪的样子能有这么多文字和发音变化呢?原因就在于“雪”是一个会意字。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雪花六角形的特征,以“手”加“雪”会意表示形状,造出了一个象形文字——“”(今简写作“雪”)。
后来,人们发现雪花除了有六边形这一特点以外,还有很多形状(这也是事实),比如三角形、椭圆形等等。为了表示这类事物的共性和特性,人们创造了偏旁部首,把“雪”字上下拆开,上面是“雨”字头,下面是“夕”字,组合起来就是“下雪”的意思了。
因为上下结构,所以可以取中间字“夕”作为声旁加上“雨”做形旁再组成新字“雪”——形声字诞生了! 这样,我们就能解释“皑”的第一个读音hái的意义来源了:“皑”就是白色的“雪”啊!所以读音和“雪”一样。那第二个读音又是什么呢?原来,这里的第二声“ái”与“哀”的字形来源是一样的,都是形旁“哀”(指事字,表示往下落的东西)与“衣”(表示人与衣服的关系)结合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