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不愿上幼儿园?
在解决“为什么小儿不愿上幼儿园”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小儿是怎么看待幼儿园,以及幼儿园对他们的意义所在。
从幼儿的好奇心说起
1。小孩从出生到3岁,可以说是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实践、思考等方式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周围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环境、新物体,尤其是敢于敢于探索陌生的活动材料。
2。从3岁开始,幼儿的生活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进入了幼儿园,开始接触到更多新的活动材料,也接触到更多陌生的小伙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这个阶段属于具体运算阶段,以顺应规则为特征,也带有一些意向性。所谓意向性即指幼儿渴望或想要达到某一目的,因而他们有意愿去认识、了解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动机,是推动他们求知的动力。在幼儿园的新环境里,还有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同伴间的竞争所形成的一种外力,推动着儿童对世界认知的进程。
3。从5岁开始,儿童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具有了一些逆反心理,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立性。他们对一切都不再是好奇了,好像对什么都有了一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冷漠。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自己的想法,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
认识并确定自我
1。6-7岁的儿童出现了"性别意识",开始确认自我性别,并试图通过各种活动来证明自己。这主要表现在孩子开始学习怎样打扮自己,对老师和同伴说出自己独特的名字。同时,他们在挑选玩具和游戏时,开始表现出与性别有关的差异。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处于随意模仿的阶段。这时家长的鼓励十分重要,要鼓励男孩勇敢、开朗、爱护公物,鼓励女孩温柔、端庄、讲礼貌。总之,家长要让孩子在平等、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他们遵守纪律、艰苦朴素、热爱劳动。
2。8-10岁的孩子出现了"主休同化"和"客体认同"。这是形成认同自我的基础。所谓"主体同化",即是让孩子们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化,使儿童把"我"与"你"、"我"与"我们"这些称呼联系在一起。在这个阶段"情感社会性"发展较快。如8岁的孩子可以完成10岁以上孩子才可能完成的"心理重叠"(即想象两个自我重叠,一个自我赞许,一个自我嘲笑)。通过主客体化同化,逐渐形成孩子的认同感一一一孩子对这个社会系统中“人”与“非人”的基本认同。
3。11-12岁的孩子进入"审美阶段",他们开始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的外貌,追求个性美。他们欣赏优美的心境、宁静的心情和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这个时期孩子的想像力更形象、更生动了,能按一定的意图来安排、组织自己的想像,在想像中表达自己的意愿。
以上就是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消除孩子不愿去上幼儿园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