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是指什么?
一、关于学校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给“校”字下的定义是:①校园,②指“学校”,③姓。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书中则认为: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 结合上述两书对“校”的解释,我们不妨这样给学校下一个定义:学校是人们为了培养人才而设置的一种教育机构。其中,“机构”指的是工作单位或地点。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学校的功能——它是一种为社会提供特定服务的事业性单位。同时,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国家必须依法对学校予以规范和管理。不过,国家规范和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的教育活动,至于学校建筑如何、占地面积多少,那并非国家规范和管理的内容和目标所在。从国家的角度讲,只要学校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教育服务并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就可以存在并有资格存在了。至于学校建筑如何、占地面积多少,那并不是国家考虑的问题。当然,作为一个公民个人来说,他可能会认为学校建筑如何、占地面积多少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他要对他的子女负责,并且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学费)。但这不是国家设立学校的目的,也不是国家规范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所以,对于学校建筑、占地面积这些“硬件”指标,国家没有必要而且也没有能力给予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如果一定要国家对这些“硬件”指标有所规定的话,那就必然会导致两种后果:要么导致学校缺乏个性,变成千篇一律;要么导致投资不足,使学校条件简陋,制约教育发展。二者必居其一。
二、关于学校文化的定义 在解读学校文化的定义时,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文化这个词的概念。在英文中,culture作“文化”解时,含义是“the quality of having a rich cultural life”(拥有丰富文化生活之品质),而作“教养”“陶冶”解时的名词短语则是civilization and culture。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学校文化就是学校这种特殊的人类群体所创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那么,什么是学校这一特殊人类群体的特性呢?我们认为,学校是由人类组织起来进行教育活动的地方。与其他人类组织相比,学校的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和开放性。
目的性是指学校是为了实现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虽然每个学校都必须满足国家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只是学校的最低限度的工作准则,而不是学校特有的本质属性。只有当学校把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努力提升到追求更高理想目标的层面上时,学校才具有了特定的性质。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之后,学校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发展。学校的目标是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使教师获得最大的动力和支持,使学校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都受益。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场所里,由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和实践整合而成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它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学校文化的整体。 学校文化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创造的成果,必然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我们说学校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就是指学校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人口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