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道旁多植槐树?
北京很多地方都有槐树,比如社区里,马路边,公园中。为什么是槐树而不是其他树呢!这还要从元朝说起。 元朝定都北京后,大规模营造宫室。当时在今天的和平门附近建了一扇绿色的宫门,即“绿安门”。为了绿化环境,在两侧种植了槐树作为宫墙的附属景观。元世祖去世后,皇太子守灵,也在这里种下了许多槐树。这些树的寿命很长,到了明代依然枝叶茂盛。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修筑紫禁城,将这里的大部分建筑及树全部毁去。只留下北面一部分作为后门,南边留下一块空地,作为内苑。
因为这里是皇帝的后花园,所以种植的都是吉祥如意的树种,比如桃、李、杏、石榴等等。但槐树毕竟曾经有过,而且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又是一种具有文化意韵的树种。于是,明朝在北京城内大量种植槐树:官民住宅前,街道两旁,河堤路旁,甚至城墙根下(这里指的外城墙)都广植槐树。
由于明朝的国力并没有强大到可以肆无忌惮地挥霍的地步,因此对树木也是有选择的栽植。《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槐)多者,无何,枝干拥顿。”可见槐树也是要控制株数的。 清朝入关后,继承了明朝的京城建制,同时也继承了明朝的诸多习俗。当然也包括对槐树的喜爱和栽种。不过,清廷比明廷更加奢侈,对槐树也更有追求。除了普通的大叶槐外,还将原产于西域的白蜡木(也称洋槐)引入到京城种植。这种白蜡木树形高大,枝叶茂盛,尤其适合宫廷的园林绿化。因此在乾隆年间,圆明园里大片种植此种槐树。
现在北京的不少老宅子或者胡同里面可能还有百年以上的槐树,但这些槐树大多都不是元明时期的原物。因为古人种植之后并不经常更换或修剪枝叶,因此这些古树很多都长得歪歪扭扭,树枝四处伸展。另外古树的叶子也较小而疏离,树干也很粗糙。与今天的槐树差别很大。这些古槐都是明清时期以及近代种植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