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扶贫这么干?
作为在西部某贫困县扶贫办工作三年多的“老扶贫”,就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几个常见误区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误区一、扶危救困是政府的“应尽之责” “穷则思变,穷则思帮”,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对于贫困群众,我们有着扶危济困的道德约束,有义务教育和医疗救助等普惠制度,还有低保、五保等保障措施。这些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让每个公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生活的尊严与物质回报,同时也确保那些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来看,帮扶贫困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误区二、国家兜底、部门包断,地方不用操心 有些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还存在着“等靠要”的习惯,认为脱贫工作是上面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有的贫困户产生“国家兜底、部门包断”的念头,不愿努力拼搏。事实上,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效,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万众一心加油干,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唯一路径。当然,我们也会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误区三、有钱才能脱贫,没钱就只能受穷 这个误区既忽视了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角色,又错误地估计了贫困发生的根源。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除了极少数属于缺乏劳动能力的外,绝大多数都属于缺乏致富门路、创业资金的弱势人群。对于这些群体来说,贫是因为“穷得没招”,而不是“穷得没钱”。其实很多农村都有这样的例子,虽然家里穷得丁当响,但勤劳肯干,借助党的好政策和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走上致富道路。钱可以挣来,也可以省出,关键看思路对路子。只要找准切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