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的五行是什么?
1、根据《尔雅》,“树之乔木”的“木”指“檀梓杉松柏”五种树;“树之灌木”的“木”指“榆槿槐楝”等十四种。其中并无枣树。 2、《说文解字》中“木”部的第一条解释为“树干”(段玉裁注云“凡木之本未发者谓之干”),第二条解释为“树”。文中列举了五种“干”,第一种就是“檀”,并列出了它的字形演变过程,最后一形即是今天的“檀”字。第五种是“枣”字——即今文“棗”的繁体字。这五种“树”皆属于“木”部。由此可知古代的“枣”属“木”类。
3、东汉许慎作《五经异义疏证·毛诗郑氏笺异义》:“《春秋》曰‘晋侯伐曹’,言‘克之’,凡克商,纣也;今晋文公伐曹,又曰‘克之’,何也?周天子命鲁僖公以征讨之,其辞曰‘克之’,此言‘克之’者,言从行有功而克其城。如‘克商’者,武王伐殷,纣奔北,武王乃入殷,纣自焚而死,使百工计其功,故谓‘克商’也。如‘克大龟’者,昭侯之时,大夫申丁取龟于邾,故名‘克龟’。如‘克燕’者,桓侯破燕军,卒于阵,故名‘克燕’。……如‘克枣’者,成侯灭枣邑,故名‘克枣’。……若此之类,不可遍数。皆‘克’字之异文,各有其意,皆不得为‘杀’。”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书的“克”或“胜”并非都是战胜,还有“攻克”“击败”“生擒”等诸多含义。由此推知古代把枣树称为“克枣”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