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五行属什么?
汉五行属性为“木”,这个观点的起源是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的观点(详见《论衡·言毒篇》);后世也有其他人提出不同意见,如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认为,汉属土,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认为属火;现代学者中,张中行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认为属土,杨伯峻的《春秋人物辞典》和赵逵夫的《春秋义变》都赞同此说。 个人比较支持汉代五行为木的说法。理由如下:
1、汉朝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孝”字上边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很明显这是一个会意字,即父母在上,子女在下,这恰好符合了“天”下的结构——天子治理天下,就像是父母对子女一样,所以汉姓中有不少都带“天”字。另外“天之”的意思就是指“上天”或“皇帝”,而“之”本身就是一个助词,因此“天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比如汉代名将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就责问李陵“何以得天子”,意思是说李陵凭什么能得到皇帝这样的称呼;李陵的祖先是秦始皇时立有大功的将军,得到封地,所以称“陇西郡天水县人”;王莽篡位后,为了彰显自己地位的尊贵,把西汉宗室女封为“天王皇后”。可见“天”字在古代是一种尊称。 而“下”字则是指天子之下的臣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草根阶层”。由此可以推出“天下”的意思就是指“天子之下的人所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国家的意思。
2、与“下”对应的是“上”。《说文解字》中说得很清楚:“上,高也。”而能代表“上”的意思的汉字很多,比如“高”“升”“丈”等,但是最能代表“上”字的却是“士”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天子、诸侯、大夫、士,四者对应着现代社会中的国家政权机构: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市县镇村—农民。其中士的位置最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天子与诸侯大夫所住的地方都是用土筑成的,而士的位置在中间,所以用“士”代表“上”的意思。
而“士”字的构造非常特别,上面部分是 “土”,下面是“十”,合起来意思就是土地上的东西被分了十份,只有士这一级才有权力拥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士”字代表了上层阶级的生活状态。
3、与“山”对应的是“川”。这个很好理解。古代的河流不像今天这样,随意改造地形地貌。河水流到哪里,就要将那里冲出一个河谷平原来,所以“山川”的意思是河流两边高低不平的地形。而“川”作为河流的意思,则是后来才有的,是借用了“山”的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