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在五行属什么?
“朵”字,从几从木,即由本义“树梢”引申而来而得。 《说文》:“朶,儿切,发语辞也。象人垂手而立形。凡朶之属皆从朶。” “朶”为後来之“朵”正体,但已不多见。今人多以“朵”代“朶”;亦有仍用“朶”作同音词“多”者,多见于报刊杂志和古汉语教材等。 “棵、颗”与“朶”同源。《集韵·戈韵》:“朶,子可切,朵或作朶。” “棵”、“颗”的本义均为“树木枝干丛生貌”。“棵”由“朶”省“一”“末”而得[1]683-684,如白馥兰所考证:“‘科’是‘棵’的初祖……”[2]507可见,“棵”比“朶”更趋简化。再观“顆”(即“颗”),《玉篇·禾部》:“顆,苦果切,粒也。一曰草木心坚者谓之顆。”亦“树木枝干丛生而结粒”之意,显然与“朶”有关。 “朶”还引申出量词“朵”来表植物的花。 据宋赵希弁《藏书录》载,北宋时蜀中官家所藏书籍,每卷都用一朵绢花束裹书根,以便检阅翻阅。后遂成风气,以致民间竞相仿效,以至“有书处必有花”,此即今日所谓“朵数”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云:“近时文人之书每卷用彩花一束,名曰朵子。”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也说:“唐人小说载官诰赐花,谓之‘朵子’”。由此可知,明代之前,“朵”已为植物花朵的量词。
总之,这个“朵”,原是一种象形符号,其本义是指树木枝条上生长着树叶的部位,故其后又进而表示“树梢”,并继而指花朵。 这个“朵”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就是一棵树枝上的花朵样子的形象,非常传神逼真。 至于五行,古人把世界万物分为十类,叫十大类属,又叫“十干”。这十个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后来有人提出这十个字的来源应该是太阳的运动轨迹,因为每天太阳都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所以“甲”代表东方,“乙”代替着太阳的冉冉升起,“丙”象征着烈日当头,“丁”代表着日中天,“戊”代表着日落时,太阳的光线变成了金黄色,“己”代表着日落时天空出现了星星,“庚”就代表着秋季来临时刮起了西风,“辛”就象征降雪了,“壬”就象征冬去了春来了,“癸”就代表着春天播种季节的来临. 这十个字又分别对应金水火木土,所以“五行”之说也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