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学校有哪些?
我国最早的现代意义幼儿园,是1903年诞生于上海的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班,这比曾国藩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幼儿班还早两年。在清末民初年间,一些有识之士看到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在于国民受教育程度很高,而国民素质又取决于儿童的教育水平,于是提出“保教”、“保育”的主张,试图通过办校来普及学前教育。 这些启蒙思想传到辛亥革命时期的旧中国,受到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培养新的下一代的问题。1921年,蔡元培发表文章指出,要改良社会必须从改造家庭教育做起,但现在的家庭大都受不着良好教育的指导,因此他建议创办一所专门教导中产阶级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学校. 这样,在民国十年(1921)7月,北京政府特准开办了全国第一个私立幼儿师范学校,由教育家陈鹤琴担任校长。该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以教授幼儿教员为主,而是着重于培养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父母,使他们懂得基本的教育原理和正确的教养方法。因为如果父母不能适当照顾孩子,请保姆又不合算,而且也难以找到真正负责任者,那么最终只能由国家、社会负担照顾儿童的沉重费用。为此,陈鹤琴和他的同事们不仅撰写讲义传授给师范生,还编撰课本供学生使用。
为了适应民间私人办园的需求,民国十六年(1927)4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下令批准设立“私立幼稚师范科”,从而为民办幼师的建立铺平了道路。随后,全国各地兴办了数百所私立幼师,有的还成为当地著名的私立中学。这些学校一般由民间人士或宗教团体投资,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严格统一的学生制服和班级制便于管理。 除了培养教师之外,不少私立师专还设置有保育、特殊教育等专科,以便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虽然这类学校的规模一般不大,设备比较简单,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但在当时能够提供较正规的儿童教育,因而受到广大家长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