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围观的生肖?
“围观”一词是近代社会才有的新词,在古代根本没有。但“围观”的现象古已有之,不过当时没有“围观”这一词而已。比如《后汉书·窦武传》中就记载了一起典型的围观事件——东汉时外戚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人联合起来欲诛灭权臣宦官,“等至未央廷中,百僚奔凑如流水。” 这里将东汉末年一群官僚围着等待皇帝临朝的场景写得惟妙惟肖。类似的场景,在唐代也出现过。
《旧唐书·李揆传》记述了开元进士李揆初入仕途的事,其中说到:“天子御丹凤楼,宣制,命揆及第二人王仲舒等各释褐,于是一班新进士皆紫袍乌纱帽,簇拥而出。道路观者如堵墙。” 这些“围观”的事件,除了反映出社会的“趋炎附势”之外,其实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特点来——这种“围观”现象,其实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礼制”的体现。
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和皇家才是“正朔”——所有的人都要围绕这个“正”打转。其他人不论拥有多大的权力,多高的爵位,哪怕是你权倾朝野,富比皇家,你也只能围绕皇家的“正”做文章。否则就是“僭越”甚至大逆不道。所以,尽管窦武是一个外戚,位高权重,但他必须“肃立”在皇帝下朝的道路两旁恭迎圣驾;而李揆作为新科进士,虽然位卑言微,但也必须身穿新科进士的服色,站在皇宫的正门口,等着皇上出来,并排走在宫中。
当然,作为“礼”的一种形态,“围观”也是有“等级”之分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围观”的。 比如明世宗嘉靖皇帝因为嫌宫中供奉的道教经典版本不够高级,于是亲自书写道经,令太监持其手书到京外各地传播,称为《玄坛文》。但因为《玄坛文》没有加盖印信,加上嘉靖本人又颇有名气,所以朝廷颁行文书时经常会出现伪本。对此,嘉靖帝相当愤怒,专门下了诏书进行谴责。
到了清代,由于君主专制的强化以及旗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通过文化考试进入上流社会的几率很大,因此“围观”事件就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