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五行中是什么?
这是古代对于远距离的称谓,指代不同但是语义相当。 远在古代是个多义词,可以表示距离遥远,也可以表示时间久远,还可以表示层次深刻,此外还有宽广的意思。 早在金文阶段,远就指代远方,比如周王给齐国的一块地名有“东远”之称,秦公簋有“征蛮远方”的记载。 到了小篆时期,远的字形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字义仍然丰富。
在《汉书·西域传》里就有这样一句:“至于绝域荒外……所以远而莫至。”这里的远依旧是指远离人迹之处。 在汉代画像石中,往往可以看到远山的形象,这很可能是远字的初文,因为山在远处与云相连,古人常常将远山一并描绘。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于是玄学盛行,关于人生的问题被广泛讨论。其中“远”这个字出现在大量的哲学著作之中,常被用来比喻一种深邃的境界。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他的著作中就把“远”和“反”连用,认为“人能虚静待物,则不远而复”(《抱朴子内篇·微旨》)。这里把远比做回归,指代的是人心灵中的真我、本来面貌。
唐宋以后,远除了表示距离或时间上的概念之外,更多的是指社会等级、尊卑秩序意义上的“地位高”或者“身份高贵”。如杜甫诗云“五更冠冕待明君”(《春夜喜雨》),“冠冕”本指帽子,这里是戴帽子的意思,也就是穿着礼袍,打着手板去上朝。 除了指社会地位高以外,还常用来指代那些社会地位低的人,正如其反义词“近”所代表的那样,是卑贱、卑微的意思。如元代散曲《集贤宾·叙乐》中就有“咱每(们)是个唱词曲的,地位不远。”的词句。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主要用于中医、建筑、占卜、术数、相学、雕塑、星相等学科。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在道教中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运动变化。
古代的中国哲学家观察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从土、金、木、水、火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取之不竭的物质中,概括总结出了各种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创造出了以木、火、土、金、水为基本构件的"五行"模式,作为表达宇宙系统结构的哲学模型。
五行远
远的五行是土,土的本字为或。甲骨文、金文的或字,字形上部皆为一禾,下部一“土”或“土”字变形。其本意为庄稼抽穗,田地间一片葱笼。“或”是一个会意字,小篆的或字字形由“或”、“力”二字省变组合而成。“或”像有人踩在田亩中耕作之形,即为远。
“远”字以篆文表示为:从辶,或省声。辶读作chù,本义是道路,在作字旁时多用它替代“辵”。“辵”是会意字,下面的“止”,像人的脚掌形,上面象一只脚踏在“彳”(即小径)上,其本意是行走。
或,本义是由土地播种而获得到的庄稼。远,就是或字下再加一个辶,是走远、走得十分辽远、无限遥远的意思。“或”加“辵”,表示“或”被运送或迁移,引申为遥远。
《说文》“或,从从力,或从力金。”“或”为从“或”从“力”会意的形声字,本义为田地。徐中舒说:“力象耒形”,“或”下部从力“即操耒耕田之意”,“或”字上部亦当从“禾”。“或”在篆文中,下从或从力。而隶变楷化以后逐渐变得难以辨识,并且或、或、力三个形体逐渐混同不分。
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从或的字,在篆文中多从或从力,如“疆”、“界”、“畴”等字均从或从力,在隶变楷化以后,其下部基本上都写作或或力,而力、或、或三字形体混同使情况变得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