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海是怎么样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崇明人,我的答案可能有偏差…… 长江口有北、西两个分支入海,在崇明北部的北支下游段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长江三角洲。这里河流纵横,湖沼密布,地势低平,地面海拔一般在5米以下。
我们崇明方言里把这种地貌称为“浜”。比如南门有人民路、复兴东路、凤阳路;北门有光复中路(原来还有个光复北路)、宝山路、横浜路....等等,都是以“浜”为地名后缀的。 “浜”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不过在宋代,这是非常常见的词汇。《宋书·符瑞志》中有“白鹅飞集金门之池,池边有二大龟,其色赤,背上有文字,曰‘天子万年’,其文赤如丹涂。自京城西四百余里至河州,又有二龟,背之文同,曰‘大明万世’。自河州东南三百余里至解州,又二龟,背之文同而色绿。自解州东五百里至潞州,又二龟,背之文同。自潞州东北一千里至景州,又二龟,背之文同,前有一大龟,高丈余,背负‘天下太平’四大字。自景州西北三千余里至凉州,又二龟,背之文同……” 这段文字描述的就是当时从都城(今开封)出发,一路向西所经各地遇到的“浜”里的生物群落和地理环境——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不少神话故事色彩。
我的祖辈世居苏州,我小时候去过两次,记忆里那里的江河湖泊很多,现在大多已经填埋或是干涸了。 苏州话里“浜”字的发音是[pɑ̃],与我家乡崇明话的“浜”完全一样。我在上海读书工作时也曾听老街坊和同事们用过这个字,可见此字使用范围相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