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字什么五行?
“心”字,从字形上看,上面部分的形状就像人的头脑,下面一个“小”字,表示人的身体。整个字形象表达的是人的心(大脑)和身体。 《说文解字》中说:“心,人心也。”说明“心”字最初的本义就是指人的心脏。这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与人的精神、意识等密切相关。所以,后来就有了“心思”“心情”“心神”等词语。 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了五种物质或行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五行的循环往复运动中不断变化,这种运动就造成了季节变换和昼夜交替。
那么,有人可能会想问了,心是人体的器官,属于“人体工程学”范畴;而五行则是古人基于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归纳出的几个哲学概念,两者似乎搭不上界吧! 其实,中国古代的科学并没有发展到基于实验得出绝对真理的程度,人们往往借助阴阳、五行等抽象的概念体系去认知世界、解释现象。这就造成了科学理论与哲学概念的交融。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行就是这样,它并不是纯粹描述五个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而是指: 木——具有生发特性的事物 火——具有炎上特质的事物 金——具有敛降特性的事物 水——具有润下特征的事物 土——具有长养万物的性质 在中医理论中,这五行对应着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和早晨、中午、黄昏、夜晚四个时间段,以及脾、肺、肾、肝、心五脏和皮、肉、脉、筋、骨等组织器官。 而在中医眼科领域,则用五行进一步解释了五轮学说。
什么是五轮学说呢?在中医眼中,人眼睛的结构其实和大自然一样,也是分层次的,最里层像土地一样厚实的是视网膜,有感知光亮的作用,而外面一圈一圈的结构,则好比大自然中的高山、平原、沟壑........ 中医将眼球结构分为五大区域,每一区对应一个五行属性,它们分别是一青绿色的区域,属木,叫“风轮”;一片淡黄色的区域,属土,叫“土轮”;一红紫色的区域,属火,叫“血轮”;一小片白斑的区域,属金,叫“气轮”;最后一大块黑亮的区域,属水,叫“黑睛”。 这五大区域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又相互影响。如黑睛主目之黑白,为五官的中心;气轮的主司视觉,与脑相连,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也是经络分布的主要部位,因此有“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的说法。
心的五行属性为火,而眼的五行属性为水。心火与水液代谢有关,而肾的水液上下运行,又必须经心化气的激发和疏导。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由于心火过旺导致了视物模糊,而另外一些患者因肾虚而出现了视力衰退的现象。可见,心与肾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中医十分强调整体观念,十分重视脏腑间的协调作用,认为五脏六腑都是互相影响的。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往往是整体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