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五行中几画?

谢瑞兆谢瑞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笔编码

闫,ywtw 全码:YWTW 部首 亻,四角号码 YTWF;笔顺编号 2324134,部首 亻,部外笔画 7,总笔画 9;GBK编码 C6E5

五行:土 繁体字:闫 郑码:MORJ,U:4EFD,GBK:81B0 结构:左右结构 统一码UNICODE:CJK

解释

姓氏,读作yán(ㄧㄢˊ)(yan)或yàn[1] (现多读yán(ㄧㄢˊ))。源于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四子虞仲的后裔,春秋时晋国公族解氏之宗,受封于闫乡(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闫村和夏县禹王乡闫家庄一带)因而得氏。

起源:

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虞仲的封地,属于以国名称为氏。 在古代,“闫”、“晏”二字通用,而“晏”即是“早”的意思,因此阎邑就是最早的居住地了。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少子孙食采于闫邑,因以为氏焉。周太公望封于齐,其长子丁公伋嗣位后,封其第三子叔旦于闫邑,号为闫侯。至秦武公十二年(公元前695年)立闫邑为襄邑。汉有大臣闫崇。” 姬姓闫氏族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周文王的十四子姬虞,他的十个哥哥分别是:晋献公子晋侯魏绛,宋国始祖宋公祁,鲁国始祖鲁候伯禽等著名诸侯。姬虞的后人被封在闫邑,其后裔即以邑名为姓,称为闫氏。 闫氏家族是当今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闫氏家族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辉煌灿烂的人文景观,这些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人生取向与价值观念。

二、源于芈姓,出于战国时燕国有闫衍,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有一个强国叫燕国,国王是姬姓,都城在蓟城(今北京)。当时燕国的丞相叫闫衍,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大夫,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冒死进谏,深得燕惠王信任和器重。但是奸邪的小人却对他恨之入骨。后来,他们找了一个岔子,说闫大夫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结果,燕王听信谗言,把闫大夫满门抄斩,流放边关。 这时恰好闫衍有个同族远亲,名叫闫肃,在楚国为官,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悲痛。于是他假称自己的祖先原是燕国人,为躲避仇家迫害才迁居楚地的,便把闫姓改成了鄢姓,并携带一家老小逃往荆南去谋生。 后来,汉朝建立后恢复闫姓。为了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闫、鄢两姓后人都在自己的堂号“延陵堂”(取义于“延陵季子”)中,镌刻着闫衍的事迹和生平。

三、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根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后,将鲜卑部落中的“拔略氏”改为汉字单姓闫氏。该支闫氏是出自北魏鲜卑拓拨部的拔略氏部落(又作跋略氏),其部落的名称来源于地名巴略山(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以地形为名。 北魏王朝在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初期,设置“四部大人”,管理四方部落之事,其中有一方是河南方,由拔略氏部落主管。到北魏宣武帝元恪执政后期(公元500~516年在位),将原来的“四部大人”中的河南方改称“中部大人”,并将原来管辖的中部所属各族民户重新划分,分别归入东、西、南、北四部,其中就包括拔略氏部落,称拔略部。 到了孝文帝拓拔宏执政时期(公元471~499年在位),实行鲜卑民族迁都洛阳,全面汉化改革政策,对鲜卑人的传统姓氏进行了整顿改造,将鲜卑人的原始十八氏族部落的姓全部改成了单音汉姓,如拔略氏改成“闫”氏,成为汉族闫氏中的一支。但史籍中没有明确记录此支闫氏究竟是出自北魏孝文帝时期,还是更早之前的某个时代就已有这支闫氏出现,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据可考。

迁徙分布

闫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前一百大姓行列,但在北宋版百家姓里排第239位.闫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内黄河中下游沿岸的地方,现在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邻近地区的省份内。 河南是闫姓的发源地,现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均有闫姓人群居住,形成上述各地的闫姓郡望,其中河北的河间和赞皇、山西的太原和洪洞、陕西的新兴和扶风、甘肃的金昌、新疆的和阗等地均是当代闫姓的主要聚居点。

穆晋通穆晋通优质答主

10划,因为5+2=7,而8在周易里是比9大的数字 3十6等于九,4加五等于九 七+二=九.六+四等于十二 三减一等于六;三减二是八 九除以三得三余二是九 二加一还是一九 一百零减去二十一是八九 所以用数学的推理方法推算,得出结论,答案是十

其实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没必要深究其真假与否了!但这个故事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人要学会靠自己站起来”而不是要等着别人的施舍与帮助才能活下去或取得成功啊~加油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