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的成语有哪些?
两个字的成语,多被称为词组。成语是中国汉字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汉字经过五千年历史的沉淀,蕴涵了无穷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成语是简练的,一般由四个字组成;成语是凝重的,每一个字皆不可或缺,每个字都有千斤之力;成语是有故事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典故的渊源。
一、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几乎字字珠玑,寓意深邃,极具汉文化的特色。那么,“成”在汉语词典中有十种理解:1、做成,成功;2、变成,成为;3、成就;4、成全,成全;5、成熟,变成现实;6、定型的,固定的;7、变成结果;8、顶,“成心”即“存心”;9、程度深,“成醉”即“大醉”;10、全,“成群”即“全群”。“语”在汉语词典中有七种理解:1、话;2、讲述;3、语言;4、告诉;5、习语,习用语;6、词语;7、语气,味道。成语即“成形之语”、“固定之语”、“习用之语”、“定型之词”。
二、成语的由来
“成语”一词作为定型词出现较迟。在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成”字。“成”字在商代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词,只用于与其它字合成词或词组,表示“终”、“竟”、“全”、“当……的时候”等意义。西周时,“成”字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词使用,例如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来,“成”字的用法越来越多,并派生出了许多意义(见《说文解字》)。先秦时,“语”字是一个普通的词,既可以指一句话,也可以指一段话;既可以指书面的,也可以指口头的;既可以指独白,也可以指对白,使用较为广泛。成语在当时被称为“成言”。例如《尚书·周官》中的“于时语讹成言”,《诗经·大雅·板》中的“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困成”。后来把“成言”规范用在“双关语”、“暗示语”、“代用语”、“套语”上。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专对”指的就是“应对自如,对答如流”,可见当时“成言”在外交中的重要性。战国时,“成言”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使用于语言艺术。韩非子就强调“说必听,行必从,闻所未闻,见所不见,连千岁之变,一天地之数,通壅塞之利,除烦乱之惑”,“博闻、辩惠、游说之材”的人,是统治者夺取政权、治理国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荀子·性恶》曰:“古之所谓文学彬彬然浸润人也,好旨津润,好言清巧,合文回曲,杂类不一,缪悠其说,荒唐其景,隐约其辞”。对辩者铺张叙事、夸饰文采、巧用比喻、多用“成言”的特征作了形象概括,对“辩者”使用的“成言”进行抨击和否定,认为“君子之言,涉然而精,简而易行”。荀子要求君子之言“易行”、“不饰”,与“辩者”使用“成言”追求“清巧”、“回曲”、“不一”、“缪悠”、“荒唐”、“隐约”的效果背道而驰,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辩者”所使用的“成言”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和现实影响是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
“成论”一词在唐代杜佑《通典》中首次被使用,指代“成语”。王安石的《字说》把“成语”一词定型化,此后“成语”一词沿用至今,其含义和用法与《字说》中所述相符。
三、成语的特点
成语经过数千年使用,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字数较为固定,一般为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