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哪里玄奘?
西安有个雁塔区,还有个新寺区。雁塔区有个大雁塔,还有个小雁塔。大雁塔这边有个著名古寺,叫荐福寺。这荐福寺始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帝都长安著名的玄奘大师的译经道场。 当年,为了奉扬玄奘大师的经典译事,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 年),在长安城慈义坊,即现在西安雁塔路中段,新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名之曰“荐福寺”。唐朝以后,历朝历代曾屡次重修。到了明代,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建。清朝末年又遭废败。上世纪20年代,由著名僧人圆澄出面募捐,重新修葺。
西安的新寺区,也叫樊川,在城东北约10公里,乃古人退隐之地。中有一条南北大道,称“樊川”。其地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有丰润水田,果林成片,另有名人墓园,古迹名胜掩映于山清水秀之中,实为古西安一绝。唐代以来,这里就是文人骚客的游览胜境和隐居之处。文人墨客,多与这里有关的名士交往,并留有诗词文章。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此隐居。因他在此任职,故名“杜城”。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岑参、王维、李颀、傅寿、于季子、张籍、孙逖、卢纶、孙晟等均寓居樊川。
樊川别墅一带,古迹甚多。现尚有唐臣王维的衣冠冢、宋将军傅节的忠节祠和张籍读书处等古迹。杜城西北有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杜甫墓。墓前石碑,系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建,碑上书“唐工部杜公之墓”。
清代末年,在樊川别墅一带,有个专拍影视剧的制片厂。由于这樊川附近原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隐居之处,而且又有诸多历代名人过往,故这部电影厂取名为“长安电影制片厂”。这个厂曾经拍摄过反映唐代玄奘大师的影视剧。然而,遗憾的是,当人们在影片中看到玄奘时,却将“玄奘”译成“朱焉撞”。真是粗疏得可笑。
玄奘,唐朝著名的佛教学者,佛教大乘教派创始人。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人。从小就出家学佛,饱览经卷,通晓佛教大乘要典,尤以精通《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著称于世。曾赴天竺(今印度)求学,历时十七年,前后五次,几经坎坷,终获正宗大乘学派法统,名震天竺。归国后,在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居帝师之位,且翻译佛经数百部,近百卷。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赋诗曰:“西临汉水头,南拂蜀山林。永怀逸人所,往谒名山人。”所谓“名山”,即指长安佛图寺。佛图寺即今之称谓。这个玄奘大师的译经道场,历经唐、后唐、晋、宋、金、元、明、清诸代修建,可惜到清末,毁于战火。其遗址尚在,1958年当地群众在拓砌道路时,曾发现玄奘纪念碑刻一块,高0.95米,宽0.48米,上篆书“大慈恩寺故沙门玄奘法师墓碑”23字。文保部门将其移立于大雁塔下。1983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大慈恩寺遗址进行勘察发掘时,又曾发现玄奘塔铭砖一块。
另据唐人李肇《国史补》中“法流西域,玄奘为其首”一语,更可见出这位丝绸之路上的佛爷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