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残疾故事?
贝多芬,生于1770年,逝世于1827年,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在他对命运不懈的抗争中,以钢琴曲目和交响乐为主要代表,他的《英雄》《命运》《田园》《月光》等等交响序曲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在12岁时就创办了音乐基金会,1784年开始登台演出,1787年到维也纳从师于冯巴拉姆学习作曲,演奏小提琴。在1790年到1792年之间他访问了许多中欧城市,举行钢琴演奏会和排练管弦乐以赚钱养家。在1792年回到维也纳后,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为皇家服务。在1796年与著名的女演唱家法兰西路斯结婚。1797年有了第一个孩子,但由于他的妻子酗酒,后来离了婚。在1804年与女演唱家柯琳娜结婚,这使他又一次离婚。1809年底和1810年初,贝多芬罹患耳朵重病,在失聪之前,他听不见声音,也无法再演奏或唱歌。1824年1月31日,在胡氏汉堡音乐厅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由十六人演奏和演唱了贝多芬还未发表的《第九交响曲》。但只有四个音符被记录下来。《贝多芬残疾故事》中我们也许无法听到完整的《第九交响曲》,但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面对残疾的决心,对命运的不屈服。
当时他正在幻想,要写一部具有壮观队形和宏大效果的《第九交响乐》,作为对人类精神美德的最高赞美;这时,无情的疾病突然向他提出了残酷的问题:“你还能创造什么?”贝多芬不禁茫然。
随后,贝多芬在病中给友人了两封遗嘱:
“……不管我是否死去,我的钢琴声要继续响着,我要借音乐的纯洁力量,来打动人们的情操……”
“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勇敢地、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要接近人民、忠诚于人民。……”
贝多芬没有绝望,没有失意。在耳聋的基础上,他经过4年奋斗,终于完成了人间罕见的一曲《第九交响乐》——《欢乐颂》。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在人类的思想史和艺术史中都占有相当显赫地位。
在漫长的4年写这部交响乐的日子里,耳聋使贝多芬与孤独为伴。他自己解释说:“我想像得到,当时听不到一点声音,看不见一个人的影态,不知怎么干苦工,而且,还在做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
为了完成这一宏伟的艺术壮举,贝多芬“独自坐在屋里,整天弹钢琴,尽量模仿普通人说话、行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贝多芬残疾故事》读后感:
贝多芬的残疾故事,其实是一个悲凉的故事,但是这个悲凉中却见出人类意志的不屈和坚强。
聋子往往是最沉默的,而贝多芬在失聪之前,也并没有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口才,或者特别的意志,他在12岁创办的音乐学校一直不瘟不火,至多只能算是一片温床,而后来他成名之后,他的婚姻也不尽如意。
生命的磨难,往往会让一个人成长,也会让一个人成熟。对于残疾的贝多芬是如此,而他写的《欢乐颂》则更是表达了人类对于和平的渴望,对于生命的礼赞。人,是一定要经受磨难的,在经受磨难的时候,要象贝多芬那样,“不管我是否死去,我的钢琴声要继续响着”,人,就是这样在磨难中成熟的。
磨难是一种财富,人,总要有些磨难才是完完整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