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五行戴什么饰品?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一个被神话了的概念,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发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相生的关系;另一种是相克的关系。基于此,他们创立了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类于金、木、水、火、土之中,并互相联系着。这就是“五行”。
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五行相克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理论中,人们常常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指导用药。在针灸和按摩等中医外治法中,也会根据这一理论选用相应的腧穴进行诊治。可见,“五行相生相克”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但到了现代,很多学者已经对“五行相生相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首先,古人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所以他们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来确定某种物质或者现象的五行属性。古书中所记载的各事物五行属性的确定,大多是依靠经验进行的猜测。比如将长象似草的植物归为木、高大的树木归为木等等。如此确定的五行属性,其准确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五行的相生相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如生克的量(阴阳)、生克的位(上下左右)……,所以,各事物五行属性的确定就更多了一层主观性。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古代哲学和道教文化,这其中的阴阳五行说就起源于道家文化。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说也就受到了道家影响。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对五行就有这样的记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月常明,星辰常在,江河常流,天地常在,惟人道不行,有胜有衰。”中医中的五行相生相克来源于道家的说法。
中医理论中还有“五行制化”的说法。所谓“五行制化”就是“五行相制”与“五行化和”的结合。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五行相生相克”。在这里它多用于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即:“因于五气的病,生于五脏,病形定五色,五脏之气,各有所属,故曰:有病生矣……” “然气者有五行,物者必有五行。”这里所说的“五行”其实就是五脏之气,它们各有所属而又相互制约,使人体保持在动态的平衡中。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了,疾病就会产生。这就是“五行制化”的理论。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心理和精神活动依赖于脑细胞的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必须在酶的作用下才能进行。而酶又必须依赖微量元素发挥作用。所以可以说:五行制化的原理在中医学中是正确的,而在现代医学中也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