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如何打折?
首先声明,这个政策目前还没实施。 最近看到很多关于深圳地铁票价改革的文章或者帖子,感觉大家很关心以后乘坐地铁的价格会涨多少。我也很关注这个问题,所以特意写了这篇短文,阐述我对深圳地铁票价改革的假设和预测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便于讨论,先给出几个假设条件:
1.仅考虑常规地铁线路,即没有机场快线等线路;
2.不考虑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优惠;
3.仅研究乘客在单一城市(即深圳)出行的情况;
4.以通勤出行为主,考虑到不同职业、收入人群的时间预算和能力差异,将采用中位数作为分析样本。 基于以上假设,如果要在保持交通供需平衡的情况下维持交通价格不变,必须调整现有票价结构,即降低起步价,增加乘距费用。
下面我们分别探讨两种不同票价结构的方案。
方案一: 起步价2元,每递增4个区间(8公里)加价1元。
方案二: 起步价2元,每个停靠站加价0.5元。 不考虑进出场站及列车启动停止时造成的上下客时间损耗,以6分钟为一区间,并认为乘客每次乘车需要在中途换乘一次。 根据上述假设,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即可得两个方案的票价费用(见下表)。
不难发现,对于多数乘客来说,方案二的总花钱要多于方案一。但是,若将上下班的往返次数以及中途换乘的次数计算在内,则方案二要低于方案一。因此方案二是比较符合“多数人少花钱”这一公平原则的。而且相对于方案一,方案二中加价距离的限制更有利于远距离乘客。
同时应该看到,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于少数每日通勤距离超过40公里的特例,其每月支出都将远远高于其他乘客。因此对这类乘客应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如鼓励企业为员工办理交通卡并刷卡乘车、或鼓励用人单位与公共交通运营方签订包车合同,由企业提供交通补助等等。
当然,除了提高起步价之外,增加票价收入还可以考虑对现有优惠政策进行调整。比如目前享受减免票价的老年人、儿童,由于这部分人群数量较大且现金支付比例较高,可以先进行电子标签(电子证)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到所有乘客。还可以考虑允许乘客选择用储值卡(电子钱包)方式支付车费,并给予适当的折扣优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从经济学角度简单地分析了地铁票价改革的问题,并没有考虑交通需求变化、建设经费以及环境成本等因素。这些因素虽然客观存在,但并不影响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