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从革如何破?

卜慈卜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革”是古代的一种官名,与今之“总理”“首相”类似。《易·革》:“革,征凶,勿变君臣,终有攸往。”孔颖达疏:“《春秋》鲁僖公二十二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谋予公子同,宜为君。昭公四年,楚子玉帅师伐宋,宋公孙固如楚请和,愿以元乙亥之日,革车三百乘为质。是‘革’为名也。”又《书·甘誓》:“王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民。”伪古文尚书·商书·汤誓篇:“王曰:用命,嘉,赏;不用命,戮。”孔安国传:“汤之将攻桀也,乃宣誓其众。”孔颖达正义引李巡曰:“汤之时,诸侯不贡,政教不行。汤令百姓皆革心改行,故宣言欲诛灭无道之桀,有功则赏赐其先祖。”李巡此言,谓汤之政治教化如能改变民众之心行,就如革去污垢而恢复洁净。可见“革”指变革、改造之意。

《尚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弗敢废,亦不敢作劳人。夙夜匪懈,用敬无敌。”孔安国传:“先王思惟天命在焉,不敢怠慢。”东汉王肃注:“先王能因天命,改过自强,日夜孜孜不惰。”这里讲的也是革除旧弊,振兴王朝的意思。 《礼记·檀弓下》:“丧不过三日,取之于日,谓之改葬。”郑玄注:“革,更也。”这里讲的就是重新安葬的意思。

总之,从以上记载来看,“革”字基本是有改变、改正的意思。与金木水火土之间似乎没什么关系。 但《汉书·律历志》中却有另外一种解释: “革”者,更也,谓更造其物而正其度量也。“五者,黄金也,雄黄也,石胆也,空青也,曾青也。”(见《周礼·考工记·匠人》)“五者,金、锡、铜、铅、铁。”(《史记·天官书》)

这种说法认为“革”就是更换的意思,它所改变的不仅是形式,而且是内容。比如用青铜器取代陶器,用铁器取代青铜器,这是量的变化;金属性质由柔变软变为硬脆,这是质的转变。“革”字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不断进步,类型不断演化的规律。显然,这种解释更加符合五行相生的逻辑。

那么,我们今天的答案应该很清楚了吧?“从革”就是金属性生出来的事业,也就是属金的行业。 不过,我还要说一句话:现在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已经不是古代的原样了。古人所谓的金木水火土其实没有那么明确的物理属性。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也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绝对。

比如说“火生土”,在古代也有“火土相生”的说法,这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是颇有争议的一卦——“剥”。何谓“剥”?上卦“坤”为土,下卦“艮”为山,群山崩塌,土壤流逝,这叫“剥”。“剥”怎么能够生发呢?所以说“火生土”在古代并不是易理中的常态。

再比如“土生金”,土很厚重,金很锐利,厚土怎么能生出尖利的金属呢?所以宋朝张载有“金生沙石”之说,明朝蒋允旻更有“土能生金,非正理”的论断。也就是说古代的“土生金”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土中含有金”的意思。它是讲土能培植金,培养的是金的意志,而不是存留它的形状或本质。

弘韦玉弘韦玉优质答主

火曰炎上,有烘托助长之象。有火烘托比和则兴旺,烘托克则和和,若遇到无火烘托,则有刑害之难。金曰从革,有变革、锻造之象。有金比和则坚固,有金锻造克则柔顺,若孤金无依则有刑害之难。木曰曲直,有伸展、屈伸之象。有木并生则繁盛,有木生扶则茂盛,若木无依,无生扶则有刑害之难。水曰润下,有通达、曲折之象。有水相助则旺,有水生扶则大润,若水无依则有冲荡之难。土曰稼穑,有厚实、承载之象。有土相助则坚固,有土生扶则硕大,若无土而漂浮则有波荡之难。

革字的笔划为火金合体,主要取象为金和火,五行从革即火金合体,具有火的烘托助长之象和金的锻造变革之象,在五行中较为有力,为有力的刑格,一般为大富大贵格。人生有大成功的机会,但若不能顺应或逆五行之理锻造而反其道而行,亦有大败之凶。

破法一:火旺水壮,合冲冲出

五行从革最喜木和土,若逢木生火,或生扶金,或比和木(亥卯未或巳酉丑)比和土(午戌),或火与金相生不相泄之局,皆是大吉,其人生有大成功的机会,且能守得住。若逢木不生火而反生身,或逢身旺土生金而金生水,冲克其火,或比和水局而水又克制其火,则成火旺水壮,水火相战的格局,为最忌之神煞,其人早年多灾苦,晚景孤凄。

破法二:金水无根,不战自败

五行从革最忌见伤官或偏财,即比和水或者比和气冲的木,若逢水木比和,皆对其构成冲战,其人早年主劳苦奔波,难有享福之命,且水木无根,自身气弱,必然不战自败,其人必然难有作为,败坏之命。

破法三:木多火旺,刑害丛生

五行从革喜比和土,但若逢木多土则不坚,尤其是逢火木比和,则木旺火盛,必生种种刑克、劫夺之灾,使火金皆难有生,自身不坚,必然败坏,其人多夭折之命,或有种种刑灾难有享福之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