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故事?
故事作为儿童日常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过程当中,到底需要多么长时间的故事填充。对此,本文进行了一些介绍和讨论。
不能听故事的原因
有数据表明,75%的1岁以下幼儿喜欢听故事,幼儿听得故事越多,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就越强。故事中的典型人物及典型环境更能感染和教育学生。有些故事里的神秘离奇、鬼妖神仙更能吸引学生去想象、去追问,去探求故事里的秘密。但是,教师不能不重视故事,更不能滥用故事,否则不但无益,还会有很多害处,原因如下:
1、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随意取材,看到故事就讲,没有一点计划和系统。资料来源广泛,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杂志、网络等。但材料多无选择性,不适合幼儿。像《皇帝的新衣》《狐狸和乌鸦》《乌鸦喝水》等故事的内容和结局都不适合幼儿。
2、内容陈旧,选材不好。一些老的故事重复过多,没有选择的素材,不好、不精。有一些新创的题材也不成功,不生动;有的材料比较优美,但不深刻,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故事的结局大多比较哀伤。很多故事的结局都是一场空,大都是寻找一件东西,结果是东西没找着,自己反而失去了某件东西,结果不但没达到目的,反而造成新的悲哀。像《狼来拉》中的小孩,不但说谎骗人了,而且搭进了自己的童年,真是得不偿失。
4、不重视幼儿的理解能力。一些教师一味强调故事中的教育意义,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情节虽然曲折离奇、天马行空,但蕴含的含义却深奥艰涩,这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会蒙蔽幼儿。《皇帝的新衣》讲的是一个皇帝爱虚荣的故事,假如让一个孩子去讲给其他孩子听,可能结果并非如此,也许会讲成皇帝和两个骗子之间的故事,也许讲成两个骗子之间互相愚弄的故事。
5、以大人思维刻画儿童。一些作者或教师,将故事中的人物抽象化、概念化,完全不顾幼儿的思维特点,故事中的人物如同木偶,缺少活力;事件的发展也是按照成人的想象,概念化、直线型,缺少自然和曲折。《陶罐和铁罐》《乌鸦喝水》就是明显的例子。
6、成人化。讲述者是以成人的思维模式组织这些故事,而儿童的情感世界和思维模式却迥然不同。很多成人化的故事,讲起来高傲自大,以说教为主,虽然也交代情节,但缺乏情趣,不够生动。
故事的作用
故事的另一功能就便是陶冶情感,愉悦身心,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各种故事,其中包括一些充满悲剧结局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听这些故事,并不是为了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而是为了听一个故事,听完了之后开心的笑,或者哭泣,当然,我们的心灵在此时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不会仅拘泥于一时的悲伤。